医圣张仲景留下了哪些警世名言?

张仲景,东汉末年名医,于公元210年左右写成《伤寒杂病论》十六卷(又名《伤寒卒病论》)。这部巨著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、法、方、药具备的经典,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原则,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,受到历代医家、国外医学界的推崇,被称作“众方之宗、群方之祖”。此书在后世分作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两书。

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,他在《伤寒论》的序文里说:“孔子曰:生而知之者上,学则亚之,多闻博识,知之次也。余宿尚方术,请事斯语。”张仲景在元朝和明朝以后被奉为“医圣”,甚至有庙为其供奉香火。上世纪中共发动的“文革”期间,在河南南阳,张仲景的塑像被捣毁、墓亭和石碑被砸烂。张仲景纪念馆里的展览品被洗劫一空。

清代医家张志聪有言:“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,不明本论(《伤寒论》)者不可以为医。”据不完全统计,自晋代至今,整理、注释、研究《伤寒杂病论》的中外学者逾千家。此书及其所列方剂对朝鲜、日本、越南、印尼、新加坡、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推动作用。日本医学会“最高功勋奖”得主大冢敬节曾说:“《伤寒论》是世界最高的论述治疗学的古典医着。”

张仲景年少时即钦佩扁鹊的医术,因而酷爱医学。他10岁那年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,一直刻苦学习,不畏艰辛。张仲景“勤求古训”,仔细研读古代医书,当时人们称赞他“其识用精微过其师”。他还“博采众方”,广泛搜集古今方药,对民间的多种治疗方法都加以研究,积累了大量资料。在诊病和学习时,他每每“考校以求验”,一丝不苟。

西晋医学家在皇甫谧的《针灸甲乙经》序中,记载了张仲景为“建安七子”之一王粲(字仲宣)看病的轶事。王仲宣二十多岁时,一天张仲景见到他,对他说:“你患病了,到了四十岁,眉毛就会脱落,再过半年,就会死去。现在服五石汤,可免此难。”王粲听闻此言感到不快,没有吃药。过了三天,张仲景又见到王粲,问他可否服药。王粲称已经吃了。张仲景看出他并未用药,说:“你为何轻视自己的生命呢?”王粲没有作声。二十年后,他的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,一百八十天后就死去了。

张仲景竟然可以预见二十年后的疾病和发作细节,连时间也掐算得精准无误。不仅如此,他还能够提供消除病患的妙方。只可惜,患者不听他的诊断,最终结局应验了医圣所言句句属实,令后人叹服之至。中国传统医学绝妙非凡,蕴含天人合一、阴阳五行、神通功能等诸多玄机,现代西医望尘莫及。

张仲景留下的,除了诊病的原理和方剂,还有人生的重要哲理。《伤寒论》原序里写:“夫天布五行,以运万类,人禀五常,以有五脏,经络府俞,阴阳会通,玄冥幽微,变化难极,自非才高识妙,岂能探其理致哉?”这一段的大意是,大自然分布着五行之气,以此运转化生万物。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,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。经、络、府、俞,阴阳交会贯通,玄妙、隐晦、幽深、奥秘,变化难以穷尽,假如不是才学高超、见识精妙的人,怎么能探求到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?

张仲景还说:“怪当今居世之士,曾不留神医药、精究方术,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贱之厄,中以保身长全,以养其生。但竞逐荣势,企踵权豪,孜孜汲汲,惟名利是务,崇饰其末,忽弃其本,华其外而悴其内。皮之不存,毛将安附焉?”

张仲景确实是圣人,他在论述医方时,也阐明了做人的道理。他指出,当时社会上的读书人都不重视医药,也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,反而争着追求荣华权势,仰望权势豪门,把名利当作唯一重要的东西,结果外表虽然华贵,而身体内里衰败。

皮都不存在了,毛将依附在哪里呢?这个问题,恰好适用于今天的中国社会。在中共的无神论和斗争哲学的作用下,人们抛弃了传统道德、祖先的遗训及文化技术精华,奔忙在舍本逐末的危险道路上。

一千九百年前,一部《伤寒论》开辟了中国及亚洲医学的新局面,拯救苍生无数。今天,在张仲景的故乡,历经朝代更替,又经过数十年“砸烂传统”的运动,传统中医的精髓已渐失传。现代社会的中国人被无神论彻底地洗脑后大多不相信神力、神通,认为顺应天道五行的中医不合时宜。不仅如此,许多医师和药品制造商连救世济人的基本原则也丢掉了,庸医、假药氾滥,甚至毒疫苗被注入人体,害命没商量。人若无德,仁心、仁术、良药也难寻。

身为华夏子民,应当珍惜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。从为人处世,到治理天下,社会各个领域、各个阶层都可以从传统价值观中获益无穷。抱朴求真,谦卑自省,这样的人生定会丰满、快乐,这样的社会也将繁荣、昌盛,远离灾祸。

留下一个答复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