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自言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),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,与李唐皇室同宗。是唐朝著名的诗人,和杜甫并称“李杜”,有九百多首诗流传至今,有“诗仙”、“诗侠”、“酒仙”、“谪仙人”等美誉。李白一生轻财好施,侠肝义胆,重情重义,富有才情,一直受到世人的敬佩。
李白的侠肝义胆
〈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--诗仙李太白〉中写道,可与诗歌同提并论的则为李白之剑术及侠义之气。李白从小爱好舞剑,十五岁开始正式学练剑术。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之诗,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、不贪爵禄之豪侠。代表作《侠客行》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,表现无遗。李白在漫游各地期间,随身佩剑,勤学苦练,在他很多诗中,都提到过其宝剑,如“高冠佩雄剑,长揖韩荆州”、“腰间延陵剑,玉带明珠袍”等。李白迷爱宝剑,简直形影不离。
李白的一生可谓是漫游的一生,到处都留下其寻仙访道之足迹,也留下他歌舞宴饮、结交友朋之侠义豪气。面对权势,正直不卑;面对朋友,肝胆相照。
读过李白的诗,可以感受到诗仙的朋友遍天下。但在李白的朋友圈中,有几个名字必须真诚的点到。
李白和孟浩然皆有情有义,不愿折腰侍权贵
李白曾经去安陆居住下来,在这段他自称为“酒隐安陆,蹉跎十年”的时间里,结识了隐居在鹿门山之孟浩然。他比李白长十二岁,当时已经诗名远扬。李白和孟浩然皆隐居山林,以诗酒为乐;都是有情有义、不愿折腰侍权贵刚正之人。
李白对于安史之乱前佞臣当道、谗谤得逞、贤能遭迫害之现实,写下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》。诗中,李白对朝廷腐败猛烈抨击。这种不平则鸣极有可能会遭到当权之李林甫等人所迫害,但是凭借李白的侠义、刚正,注定不会在佞臣、权贵面前低头。
李白不向权贵低头,也如他在诗中所说:“昔在长安醉花柳,五侯七贵同杯酒。气岸遥凌豪士前,风流肯落他人后!”(《流夜郎赠辛判官》)“乍向草中耿介死,不求黄金笼下生。”(《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》)
《新唐书》记载孟浩然一次因跟友人喝酒交谈,耽误了与朝廷要人韩朝宗之约,韩朝宗因此而大怒,不仅决定不再推荐孟浩然,而且要他离开长安。但孟浩然丝毫不为此事后悔。李白在《赠孟浩然》一诗中对孟浩然的坦荡豪爽、“不事君”大加赞赏。在这首诗里,李白讲述他对孟浩然之敬意不仅源自孟浩然的卓然才华,还因为其不被功名所绊、宁愿在青松白云间隐居、让人仰止之德行。
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红颜弃轩冕,白首卧松云。醉月频中圣,迷花不事君。高山安不仰,徒此揖清芬。”
多年后,当李白再次在江夏与孟浩然邂逅,离别时,他们登上黄鹤楼,把酒言欢,李白写下著名诗篇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李白重朋友情谊,对老友深深惦念之情跃然纸上。
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”
李白与贺知章既是忘年交,又是道友
天宝元年,李白四十二岁,因京都诗人官任秘书监贺之章读了李白的诗章,大为赞叹,向唐玄宗推荐,于是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。李白初到长安,贺知章一见叹为“谪仙人”,声名益振。玄宗召见时,也“降辇步迎,如见园绮”。
李白和贺知章还有一段“金龟换酒”的佳话。有一次李白在长安城的一家酒肆喝醉之后才发现忘记带钱。贺知章见状大笑三声,取下御赐金龟,权当酒资,自此,两人成为忘年交。
同李白一样,贺知章也是道中人。《原化记》记载经神仙王老点悟之后,天宝三年(744年),贺知章上疏请度为道士,求还乡里,乃舍本宅为道观。玄宗许之,仍拜其子典设郎曾为会朝散大夫、稽郡司马,仍令侍养,并让皇太子以下在朝文武百官咸就执别,仪式盛大。
送别仪式中,李白写下《送贺宾客归越》,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:“镜湖流水漾清波,狂客归舟逸兴多。山阴道士如相见,应写《黄庭》换白鹅。”
告老还乡的贺知章传出病逝的消息后。李白写下《对酒忆贺监二首》:“四明有狂客,风流贺季真。长安一相见,呼我谪仙人。昔好杯中物,翻为松下尘。金龟换酒处,却忆泪沾巾。”“狂客归四明,山阴道士迎。敕赐镜湖水,为君台沼荣。人亡余故宅,空有荷花生。念此杳如梦,凄然伤我情。”
李白与杜甫相遇:策马挽弓,诗酒年华
“一朝去京国,十载客梁园”。天宝三载(744年)春,李白离开长安后,再度开始了他的寻仙求道的游历生活。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,在汴州又遇见高适,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(开封)、济南等地。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,但两人一见如故,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策马挽弓,诗酒年华,“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。”(杜甫《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》)
杜甫陪着李白跋山涉水的时候,正值李白人生失意之时,知己亡故,事业受挫,庆幸的是他遇上了杜甫。
笃于情谊之杜甫对李白无日不念,写下不少怀念李白之感人诗篇。赠李白、忆李白、怀李白、梦李白、寄李白,杜甫写及李白之诗竟有十余首之多,而且几乎每首都是呕心沥血、情真意切之名作。“死别已吞声,生别常恻恻。江南瘴疠地,逐客无消息。故人入我梦,明我常相忆。”“浮云终日行,游子久不至。三夜频梦君,情亲见君意。”“凉风起天末,君子意如何?鸿雁几时到?江湖秋水多。”……千载之后读这些诗句,仍然令人感慨。
在李白诗中,也常写及杜甫,亦有“思君若汶水,浩荡寄南征。”“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?”等表达思念、友情之诗句。
李白与郭子仪肝胆相照,千古佳话
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左右,李白游太原,在此期间,李白慧眼识英雄,结识当时还在当兵之郭子仪。郭子仪军罪在身,李白仗义向长官说情,为他脱罪。对此郭子仪深深感激。而后遂有郭子仪为李白解官脱罪之回报。二人肝胆相照,演绎千古佳话。
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史之乱爆发,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,率军收复洛阳、长安两京,功居平乱之首,晋为中书令,封汾阳郡王。唐肃宗子唐代宗时,郭子仪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,并说服回纥酋长,共破吐蕃,大唐江山赖以为安。郭子仪戎马一生,屡建奇功,大唐因他而获得安宁达二十多年,史称“权倾天下而朝不忌,功盖一代而主不疑”。皆赖李白仗义,使大唐多一栋梁大将。
安史之乱爆发后,李白避居庐山。那时,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,抱着平定安史之乱的志向,李白应邀入幕。永王和肃宗争位,不久败北,被坐以谋反失势。李白也因之坐系浔阳狱。
这时郭子仪请解官以赎,出面为李白说情,使李白免于死罪,改为流放夜郎(今贵州桐梓一带)。由于李白人品高贵,素负盛名,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宴请,大家都很尊重他,并没有把他看作一遭流放之罪人。
干元二年(759年),李白行至巫山,朝廷大赦。他随即顺长江疾驶而下,而那首著名之《早发白帝城》最能反映他当时心情: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
上元二年,年过六十之李白返回金陵。在金陵,他作客在当涂做县令之族叔李阳冰家。上元三年(762年),赋《临终歌》后仙逝,时年六十二岁。唐代宗继位后以左拾遗之位召李白复出,但李白已然仙逝。(《新唐书》)
李白的佛道信仰
神仙、佛、道信仰在李白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在他已存九百多首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、佛、道有关。李白号青莲居士,其诗《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・序》“青莲居士谪仙人,酒肆藏名三十春。湖州居士何须问,金粟如来是后身。”是揭示其身世来源,及其与佛家渊源之最好见证。
李白不光与佛家渊源极深,他还正式入道,名在方士格。对待炼丹服食,他亦非常严肃认真。他漫游山水,寻仙访道,刻苦修炼。他超然不羁之性格,飘逸洒脱之气质,皆来源于这些,所以被称为“谪仙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