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我换了新工作,是一家初创的网络公司。当时看中这家公司的原因有三点: 其一,该公司所从事的领域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,很有发展前景。其二,该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该领域作业系统,即: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。其三,该公司从创始人到合伙人,以及几个为数不多的团队成员,皆为美国知名大学的博士或硕士。
有些人可能觉得好笑,这年头博士、硕士算什么,随便一抓都一大把,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,学理论出身的企业家都太死板,算不上是真正的企业家。我们姑且不论高学历是否大多低能力,但我与这几位高学历的同仁共事了一段时间后,还真的切实感受到了一些不同。最让我感受深刻的,就是他们的“挑剔”。
1、问问题很挑剔
你真的会问问题吗?在来到这家公司之前,我和大多数人一样,本着不耻下问的原则,对于工作上的难题,不知道的就问。这些问题里,八十%是类似“赤道为什么是椭圆的”这种完全可以透过网络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,剩下的十五%是由此而延伸出来的问题,最后的五%才是涉及到工作核心的,被称作有水准的问题。因为大家水准都差不多,我也不觉得这样问有什么不妥或是不好意思的。
但在这里,我明显地感到了不同。如果将问题的难度划个等级,由高到低分别是A、B、C。我问的问题大多处于C这个级别,而别人却是A。即便同事和老板出于礼貌并没有当面说你问的问题好low 啊,可我却能透过答案深深地感到自己问的问题确实很low。很多时候,我都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,骂一句:这种问题都问得出口,蠢爆了!
要是在以前,我觉得问蠢问题也没什么,反正要蠢一起蠢。现在则不同,我的集体荣誉感这么强,怎么可能只容许别人聪明,就我一个人蠢呢?不同水准的人,问出的问题自然不同。在跟这些带着挑剔目光的高学历者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我渐渐地学会了一套问问题的办法。
如今,我慢慢习惯了一有疑问就先透过网络搜寻引擎解决的办法。遇到不能百分之百解决的,就根据搜集出来的多方资讯,经过整合处理之后,形成自己的看法,然后再和相关同事探讨,得出解决途径一、二、三来。时间一长,这种方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,一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,要先透过自己的方法去解决,继而得出自己的结论。这种方式会促进一个人的思考能力,久而久之,便可触类旁通,在其他事情上也能体会到这种挑剔的好处。
2、工作报告要有你自己的“idea”
我经历过最多的工作报告是实习期每天要有日报,转正职之后要有周报,然后是月中工作报告、月底工作报告。到了七月份,不只要写月底工作报告,还要有年中工作报告。好不容易熬到年底,还有一个年终总结。那时,每个月不是在写工作报告的路上,就是在寄工作报告的路上。写了这么多的报告,从Word 到PPT,无论什么方式、什么行业,归结起来,无非四大部分:你做了什么?成绩如何?不足在哪里?对未来的期许?大部分人都觉得工作报告是用来应付的,就算写得再好看,没业绩都是白搭。新老板很务实,他要的不是对未来的期许,而是你认为公司在系统设计、流程作业、市场推广等方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?与此同时,还要写出你的改进措施及看法。
对他而言,最想看到的不是你的PPT 做得有多好看,也不是你写了多少页,而是你为了这项工作做了哪些思考,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,而不是人云亦云。表面上看,这似乎脱离了本职工作,但老板就是要将你和公司的前途挂钩。老板希望看到你对公司的思考,希望看到你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能为公司做些什么,说好听点,那是在训练你以高层的思维去思考公司的命运;说白了点,就是要你对公司有忠诚感和归属感。
3、跟“我不想”和“懒得做”say goodbye
从小到大,我尝试过很多事,却大多因为“不想做”和“懒得做”夭折了。比如,因为工作的需要,我下定决心要好好练习英语口说,并规定自己每天要抽出一个小时学习。其中,半小时听BBC,半小时跟读。当第一天圆满完成任务时,我的内心开满了小花。然而,第二天我就因为懒得读而把学习时间缩短成半小时。第三天,干脆就忘了。
结果,某天公司突然有外国客户来访,需要切换英文模式的时候,我才猛然想起那年那月那日想要练好口说的决定。同样学的是语言,同样是每天一小时,新同事Gabby 则不同,她能在一年后和法国人面对面聊天。我由衷地佩服她,跑去问她有什么诀窍。她笑着对我说:“诀窍就是把你的计划严格地执行下去,不管发生任何事!”
另一个同事Lucy 告诉我,Gabby 读书的时候就是这样,研究所一年级的时候想去学拳击,比较过附近的几个健身俱乐部后,她就报了名。一开始很累,她打得手臂都抬不起来。那时候,Lucy 劝Gabby 放弃吧,只把拳击当作一项娱乐活动就好了,不必这么认真。Gabby 没有听,每天仍按时去学。有次下大雨,天气特别冷,晚上的课都停了。即便如此,她还是去了。据说,那天去拳击馆健身的只有她一个人,连教练都请假了。我听后恍然大悟,难怪公司里的男士都怕Gabby,想必她的拳击一定打得不错。但我好奇的是,Gabby 难道就没有不想去,或是倦怠的时候吗?
她听了之后,表情很平淡地说:“当然会有。毕竟我也是个平凡人,谁会没有惰性呢?但我就想啊,我今天不做了,明天是不是要完成双倍呢?如果明天也没做,那后天就要完成三倍。如此下去,倒不如今天就做完。”其实,我们之所以做得不够出色,之所以抱怨重重,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太挑剔,对自己太温柔。如果反过来,我们对自己挑剔一些,一旦有了计划,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感冒发烧,都会坚持做下去,那时,世界才会对我们温柔以待。我按照Gabby 说的重新捡起英文,先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:坚持一周。出现任何“我不想”或是“懒得做”的时候,就暗示自己不学不行。我发现最难的时间是第三天和第四天,只要熬过去,后面就没那么难了。
4、眼界再宽一点,思维再阔一点
在同行还在透过邮件来处理客户问题的时候,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作业系统。该系统不仅可以很全面地解决客户的疑难杂症,而且时效高、出错率低,别人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的单子,我们在一周内就可以完全处理好。现在,这个作业系统依旧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中。未来,它的功能将愈加强大,并趋于人性化。
有一次,跟老板开电话会议,他希望我不要将眼界只放在目前这一小块工作领域。如果我只盯着手里的这些工作,就算我做了十年,会的还只是这一块,我的能力也就仅限于此,没有其他突破。如果我能在业余时间尽可能地查看产业资料,了解产业动态,不仅可以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机会,也会增进自己的大局观。
李尚龙说:我们要做创造平台的人,而不是选择平台的人。这句话令我感触深刻。如果你只是局限在自己现有的领域,对你的思维和未来都将是一种束缚。与其被平台选择,不如自己创造平台去选择别人。只有掌握主动权,未来才可能有话语权。这便是大局观。有人说,读了那么多年的书,能有什么用?这就是用处。做同一件事,一般人的思维只停留在a,而多读了几年书的人就在a2,甚至是a3。思维方式不同,知识厚度不同,决定了他们做事方式的不同,以及结果的不同。
同样是开公司做生意,同样是为了赚钱,但对于老板来说,除了赚钱,想要的会更多。他们想做最有价值的公司,想做最不可替代的公司,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如独角兽一般特立独行。事实上,能把书读到一定的水准,他们首先就拥有了常人无法达到的毅力,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。与其说他们在不断地挑战比自己还优秀的人,不如说他们是在不断地挑战自己。我们常说,要多跟优秀的人在一起,你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。与人相处,要多看他们的长处,和高学历的人在一起学习挑剔自我,你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自己的缺陷,从而不断地自省、改进。渐渐地,你会发觉原来自己也可以变得更好。
本文整理、节录自琼华《别让无效努力害了你》一书。由时报文化授权转载,欲阅读完整作品,欢迎参考原书。
作者: 琼华